住建部 | 推進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全面實施城市生命線工程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城市安全工作,著力推進城市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法規政策、加大投入力度、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健全預警應急機制、推行智慧城市建設等多種舉措,全面提升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和風險防控水平,旨在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城市安全防護網,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近日,經國務院同意,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推進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部署各地以大規模設備更新為契機,加快行業領域設施設備補齊短板、升級換代、提質增效,提升設施設備整體水平,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方案明確,在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施城市生命線工程,推動地下管網、橋梁隧道、窨井蓋等完善配套物聯智能感知設備加裝和更新,并配套搭建監測物聯網,實現城市安全風險防控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生命線工程深度融合。
新建城市基礎設施物聯智能感知設備與主體設備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老舊設施智能化改造和通信基礎設施改造,可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城市燃氣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工作同步推進。
▲ 推進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設備更新工作實施方案
城市生命線,如同人體的血脈,是支撐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穩定的基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運行系統日趨復雜,各類安全風險亦不斷攀升。
“1·13”青海西寧公交站地面坍塌事故,“6·13”湖北十堰重大燃氣爆炸事故,“7·20”河南鄭州特大暴雨災害,“11·6”樺南體育館坍塌事故以及近日發生的“3·13”燕郊燃氣爆燃事故……
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也讓人們對城市安全問題越發重視。
▲ 城市生命線安全風險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涌現和發展,為城市生命線的數智化升級,塑造更加宜居、智慧、韌性的城市帶來了新機遇。
WITBEE?萬賓?城市生命線監測系統從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的整體角度出發,以預防城市內澇、橋梁垮塌、隧道坍塌、路面坍塌、地鐵侵限、燃氣爆炸、房屋坍塌、河湖污染、大面積停水停氣等重大安全事故為目標。
利用第四代城市生命線智能監測儀器對城市排水、供水、燃氣、熱力、綜合管廊、橋梁、隧道、建筑等城市基礎設施的安全運行狀態搭建感知監測網,形成常態化監測、動態化預警、精準化溯源、協同化處置等核心能力,實現風險的及時感知、早期監測預警和高效處置應對,確保城市運行的主動式安全保障。
▲ 38+城市生命線智能監測儀器
▲ 城市生命線監測系統架構圖
1.排水管網監測
實時監測排水設施關鍵節點實時監測,包括管網水位、流量、水質、氣體、泵站運行狀態等信息,形成設施完整、拓撲清晰、位置準確的排水設施“一張圖”,確保城市排水運行通暢,避免內澇等問題的發生。
2.供水管網監測
實時監測供水管網壓力及漏損情況,確保供水安全和穩定性,并能及時預警爆管風險,有效避免大規模停水事故的發生,為城市的供水安全提供保障。
3.燃氣管網監測
對地下燃氣管道及其周邊環境進行實時監控,包括管網壓力、流量、閥門井泄漏、相鄰區域可燃氣體濃度以及外部擾動引發的振動、井蓋異動等指標。形成全方位動態安全監管網絡,保障城市供氣系統的穩定運行。
4.熱力管網監測
實時監測蒸汽管道排潮孔溫度、疏水箱壓力、熱力管網土壤溫度、管網流量壓力等重要參數,并監測井蓋異常變動,從而建立起供熱管網綜合動態監控體系,保證城市供熱的安全高效。
5.綜合管廊監測
實時監控管廊內部結構狀態(如沉降、傾斜、震動)、艙內環境參數(如氣體濃度、溫濕度)以及地表結構和集水坑情況,實現管線風險、廊內環境及附屬設施的全面監測預警,助力提升綜合管廊運營管理水平。
6.橋梁結構健康監測
利用智能結構診斷器、北斗衛星定位及4G/5G無線通信技術,對橋梁結構進行全面、實時的健康監測,包括位移、沉降、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溫濕度、動態平衡和人體舒適度等參數,以科學評估橋梁服役狀態,提前發現潛在問題并延長其使用壽命。
7.隧道結構監測
通過對隧道涵洞兩端及上端地表、隧道內部各參數(如位移、沉降、微震、溫濕度等)的持續監測,形成一套完整的隧道安全監測與預警系統,以便及時識別潛在風險,保障隧道結構安全,提高運維效率。
8.建筑結構健康監測
監測建筑結構的位移、沉降、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溫濕度、動態平衡和人體舒適度等,實現對建筑健康狀態的精確評估和提前預警,有效防止結構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
9.河湖流域監測系統
通過對河湖水文特征(如水位、流速、流量)及水質狀況的實時監測和智能分析,及時診斷河湖生態環境健康狀況,實現對水資源管理、防洪抗旱、生態環保等方面的科學決策支持。
萬賓科技城市生命線監測系統通過科技賦能與風險監管監測,實現地下管網、橋梁、隧道等設施運行的全面感知、自動采集、監測分析、預警上報與平臺處置,以科技織密城市安全運行監測網,有效提升應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