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銅陵居民樓坍塌致4人遇難,結構監測能否筑牢房屋安全防線
5月27日,銅陵市郊區大通鎮龍苑小區第48棟樓西側半邊轟然發生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重傷。
出事的48號樓為磚混結構,這是上世紀80-90年代建筑結構主要選型類別,其使用壽命一般為30至50年。事故發生后,有專家對現場情況進行了初步分析,因為日前銅陵市有一場強降雨,24小時降雨量達到163.7mm,專家推斷大雨造成的浸泡,可能會對房屋的地基產生影響。
▲ 銅陵市龍苑小區發生坍塌
近年來,類似的房屋坍塌事故并不罕見。除了銅陵市的這次事件,每年全國各地都有老舊房屋因結構問題而發生的坍塌事故。這些事故往往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2023年7月,齊齊哈爾市第三十四中學體育館屋頂坍塌,造成11人死亡、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254.1萬元。
2022年4月,湖南省長沙市自建房倒塌事故,造成54人死亡、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077.86萬元。
2021年11月,浙江省金華市湖畔里項目酒店宴會廳坍塌,成6人死亡、6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097.55萬元。
2021年11月,江蘇省蘇州市四季開源餐飲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輔房發生坍塌事故,造成17人死亡、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2615萬元。
一系列血的教訓都凸顯了老舊房屋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如何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及時發現房屋結構的安全隱患,掌握建筑物的實時變形和構件安全狀況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建筑結構監測主要依賴傳統的監測方法,不僅費時費力,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目前的結構監測一般采用多產品部署方式搭配人工測量,部署難度大,運維成本極高;
二是當前的結構監測大多是在建筑已經發生顯著形變甚至是危險形變之后才開展,沒有足夠的歷史數據基礎作分析;
三是建筑安全管理難以構建全面系統的建筑異常形變監測體系,難以滿足管理者高效的管理需求。
隨著數字化轉型、智慧化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安全監測技術正逐步從傳統模式轉型為數智模式(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微型化感知終端)的發展趨勢,借助新質生產力技術優勢,為建筑結構安全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
WITBEE?萬賓科技?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依托AIoT、4G/5G、北斗衛星導航、大數據等技術,通過第四代城市生命線智能監測儀器對位移、沉降、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地震烈度、動態平衡、人體舒適度、實時定位和溫濕度等的數據收集分析,為結構坍塌監測預警分析提供數據支撐,實現對建筑結構健康狀態的實時評估和提前預警,有效防止結構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
▲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部署圖
▲ 建筑結構健康監測平臺示意圖
特別聲明:
萬賓科技致力于城市生命線監測儀器研發、生產和銷售,文中涉及軟件系統皆為友商提供。
| 智能結構診斷器(含北斗)
采用多維度結構健康無損SHM識別技術,創新性集成12項結構體征健康監測指標,一體化小型化易安裝部署,3分鐘上電即上云、極大縮短施工時間和減輕維護量、降低95%使用成本。
| 智能結構診斷器
集成了多維感知、自主算法、邊緣計算、存儲、儲能、加密和5G/4G通信于一體,能夠監測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地震烈度、動態平衡、人體舒適度和結構溫濕度等10項指標,一體化小型機,即裝即用,5分鐘上電即上云。
| 智能視覺形變儀
采用先進的高算力硬件平臺、攝影測量算法及光學系統,對特定目標位移的非接觸式測量,可最快120Hz每秒的速度,同時監測數十點精度達0.1mm級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恒流驅動紅外目標靶,夜晚和濃霧的穿透力強,可實現對結構進行高精度的形變監測和分析。
| 邊緣計算網關
融合強大的數據采集與傳輸能力,提供7*24小時穩定可靠安全的設備連接。它支持5種無線通信接入方式,并兼容6種物聯感知端口,具備邊緣計算能力。
| 單臺設備監測數據
實時監測位移、沉降、傾斜、加速度、振幅、頻率、地震烈度、動態平衡、人體舒適度、實時定位和溫濕度等12項指標。
| AIoT開放平臺可選模型分析服務
動撓度(結構局部變形)、固有頻率(材料強度退化、結構局部損壞和共振風險系數)、模態阻尼比(支座老化或損壞風險系數)、振幅(抓拍聯動)、索力(拉索損傷診斷)、撞擊報警等。
| 擴展接口接入
振弦式應變、拉繩式位移、裂縫計、氯離子(表面腐蝕)、微型氣象站(風速、風向、雨量和環境溫濕度)等外部傳感器數據。
▲ 建筑結構監測儀器安裝圖
WITBEE?萬賓科技?作為首批城市生命線健康監測技術提供商,提供智能監測儀器、智能基站、云端平臺等智能物聯網技術與產品線,賦能城市排水、供水、燃氣、供熱、橋梁、建筑、隧道、綜合管廊、河湖等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監測感知網絡化建設和智能化管理,對接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支撐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提升城市生命線運行效率和安全,提高城市精細化治理能力。
▲ 45+款智能監測儀器應用場景
▲ 5G賦能城市生命線應用場景
特別聲明:萬賓科技致力于城市生命線智能監測儀器的研發與生產,文中涉及軟件皆為友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