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門聯合印發《 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如何通過智慧化實現水體治理
近日,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林草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 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到2027年,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達到40%;到2035年,美麗鄉村基本建成。為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實施方案》提出了4項重點任務、18項重要舉措。
其中包括: 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和較大面積劣 V 類水體。
在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智慧化建設是關鍵驅動力。
搭建智慧監測網絡:在農村各個生活污水排放集中點以及污水處理設施處,部署高精度的水質傳感器與流量監測設備。這些傳感器可實時采集污水的化學需氧量(COD)、氨氮含量、總磷總氮等關鍵指標數據,并借助物聯網技術,將數據以無線傳輸的方式,即時反饋至統一的智慧污水管理平臺。通過該平臺,相關部門能夠對農村生活污水的產生量、水質變化趨勢進行 24 小時不間斷的動態監測,精準掌握污水排放情況,為后續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撐。
引入智能處理設備:為了提升治理效率,引入智能化的污水處理設備。這類設備具備自動化運行與智能調控功能,可依據污水的水質、水量變化,自動調整處理工藝參數。例如,當檢測到污水中有機物含量升高時,設備能自動增加曝氣量,強化生物處理效果;而在污水量較小時,則自動降低能耗,實現節能運行。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的污水產生規律進行深度挖掘,從而提前預判污水治理需求,合理安排設備維護與升級計劃,保障污水處理設施的穩定高效運行。
在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和較大面積劣 V 類水體的任務中,智慧化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方位監測:利用衛星遙感與無人機航拍技術,對農村水體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監測。通過分析遙感影像和航拍圖片,快速識別出黑臭水體和劣 V 類水體的分布范圍、面積變化等信息,為治理工作提供準確的空間數據。此外,結合地面水質監測站點的數據,建立水體水質動態變化模型,實時預測水體污染擴散趨勢,以便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防止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
智能治理手段:在治理過程中,借助智能清淤設備與生態修復技術相結合的方式。智能清淤設備配備有先進的定位與傳感系統,能夠精準定位河底淤泥堆積區域,并根據淤泥厚度和成分,自動調整清淤深度和力度,確保清淤工作高效、徹底。同時,利用智能化的生態修復手段,如投放智能控藻設備,通過監測水體的光照、溫度、營養鹽等環境參數,自動調節設備運行狀態,抑制藻類過度繁殖,改善水體生態環境。
為保障智慧化建設成果的長效維持,建立智慧化的監督管理體系至關重要。通過搭建公眾參與平臺,鼓勵村民利用手機 APP 等方式,實時上報身邊的污水排放異常和水體污染問題。相關部門在收到信息后,能夠迅速響應,及時核實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饋給公眾,形成全民參與、共同監督的良好治理氛圍。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對智慧化治理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加密存儲和共享,確保數據的真實性、不可篡改,為責任追溯和績效考核提供有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