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科技守護,安全出行
我國是世界上橋梁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國家,而面對數量龐大的橋梁,如何保障其運營安全,防止重大事故發生成為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重要課題。2020年12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公路橋梁安全耐久水平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跨江跨海跨峽谷等特殊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全面建立;到2035年公路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全面覆蓋。
一、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立的政策背景
2021年交通運輸部印發《公路長大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實施方案》,至2021年底完成了11座試點橋梁監測系統的建設,至2023年底基本完成了首批644座長大橋梁監測系統的建設,初步構建了“單橋監測系統-省級監測平臺-部級數據平臺”三級長大橋梁監管體系。
2024年4月交通運輸部進一步推進公路橋梁隧道結構監測工作,明確要求加強監測數據應用。10月《公路長大橋梁結構監測時空大數據應用指引》發布并且指出充分發揮結構監測系統、數據平臺的作用和價值,有效支撐橋梁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精心養護。
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建立是時代進步的具體化表現,也是提升橋梁養護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的關鍵一步棋。
二、橋梁健康監測走向智能化
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能夠對橋梁所處環境和所受作用、結構響應和結構變化的各相關參數進行實時監測、自動記錄、報警評估。通過在橋梁的關鍵部位安裝智能結構診斷器、GNSS監測一體機等各類傳感器,系統可以實時采集應變、位移、振動、溫度等動態響應數據。這些數據通過5G/4G網絡通訊技術實時上傳至監測中心,之后還可以借助專業軟件進行深度分析處理。
當其后臺收集到的監測數據顯示數值異常時,系統會立即發出預警信號以便于用最快的速度提前告知巡檢人員潛在風險。這一智能化的城市生命線監測模式實現了橋梁安全管理從以往 “治危” 向如今 “治未” 的重大轉變。過去往往是在橋梁出現明顯病害甚至發生危險狀況后才進行處理,而現在通過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能夠提前察覺橋梁結構的細微變化,在隱患尚處于萌芽狀態時就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預防。
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在白天黑夜、刮風下雨等各類情況下可以穩定地工作,幫助監管單位實現風險監測、分析報警、聯動處置一體化管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