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水位監測設備:時刻診斷水利安全
醫師通過把脈問診這一獨特方式,能夠及時察覺患者身體潛藏的健康問題。把脈時手指下脈搏的細微變化及問診中患者對癥狀的描述,都如同身體發出的信號,讓醫師迅速鎖定病癥。
那么對于承載著生態功能的河湖而言,該如何知曉其水位究竟處于正常狀態,還是已經亮起了 “紅燈” 呢?這同樣需要一套科學的 “診斷” 流程。河湖水位不僅關乎水域生態系統的平衡,還與周邊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灌溉用水到防洪安全的影響廣泛而深遠。但好在雷達水位監測儀如同河湖的 “水位計”,實時記錄水位變化并為守護河湖的健康持續輸出數據支撐。
一、河湖水位監測痛點分析
1.河流交匯處、蓄洪區以及生態敏感區域的巡檢人員數量嚴重不足。部分偏遠或地形復雜的湖區甚至處于監測盲區,這使得水文數據的采集難以全面覆蓋。特別是在汛期河流分洪過程中,分洪區水位變化難以被及時掌握,城市生命線便隨時可能面臨危險的沖擊。
2.常規的人工測量難以滿足實時、動態監測的需求。老舊的監測設備在數據傳輸、分析過程中存在延遲,導致管理部門無法不能及時獲取水位的實時變化信息。這種滯后性嚴重影響了水位預警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3.不同部門間的數據共享機制嚴重缺失,數據孤島現象極為突出。水利、環保、氣象等部門各自為政,但數據未能實現實時共享,無法從多維度對河湖水位變化進行深入研究。
在加強水資源管理喝推動水利設施現代化建設的大背景下,2024 年 5 月水利部與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中小河流治理總體方案》。這個方案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全過程信息化管理。WITBEE?萬賓科技?雷達水位監測儀 EN200-D為河湖水位監測帶來了新的視角。
二、河湖水位監測新視角
雷達水位監測儀搭載RFMCW遠程毫米波雷達測距技術,通過發射持續且頻率隨時間線性變化的毫米波信號,實現對水位的精準測量和感知。這種技術賦予設備最深達40米的遠程探測能力,因此在戶外可以輕松應對各類水域環境。同時AIWSM抗干擾水面動態監測技術的融入,以及所配備的人工智能算法與動態識別模型,保證了在船舶航行、漂浮物漂移或樹葉飄落時,也能將其與水面真實波動區分開來,精準排除干擾并降低監測誤差與數據擾動。
雷達水位監測儀的遠程預警功能也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無論是在偏遠山區、無人值守的水域,還是在交通不便、地形復雜的地區,它都能穩定工作并將水位數據準確傳輸回來,不會因為地理障礙而影響預警的及時性和準確性。甚至還可以幫助運維單位快速、準確地判斷洪水的發展趨勢,幫助決策者提前調度水資源、組織人員疏散等。
雷達水位監測儀從實時監測和遠程預警入手,為運營單位迅速鎖定水位波動情況,在防范水旱災害的過程之中提供了更加強大的支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