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綜合管廊有了“智慧大腦”,城市管理更“精致”
一條規模龐大、功能多元的隧道空間在城市地下悄然延展,這便是新聞之中經常提到的綜合管廊。它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維系城市正常運轉的重要工程管線集于一體。在這條特殊的隧道里各類管線有序排列,共同構成城市生命線基礎設施的核心網絡。
為了確保這些管廊結構以及入廊管線的安全穩定運行,多個城市的綜合管廊內還設置了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綜合管廊監測系統。檢修口為維護人員提供進入管廊內部檢修的通道;吊裝口則是各類設備、管線安裝與更換的“生命通道”;而綜合管廊監測系統更是管廊的“智慧大腦”。
一、綜合管廊也有“智慧大腦”了
綜合管廊監測系統作為“智慧大腦”,通過先進的現代傳感技術、云計算、計算機通信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實現對綜合管廊的智慧化感知、自動化分析、智能化預警。它能夠實時感知管廊內的結構完整與穩定、溫濕度、有害氣體濃度、管線運行狀態等各類信息,并且在發現異常時立即展開報警程序,讓運維人員能夠通過遠程監測對管廊內的設備進行集中的監管。
基于智慧化感知和數字化預警提供的全面、準確信息,城市管理者和運維人員得以做出科學化決策。通過對管廊設備運行狀況的精準分析,能夠合理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避免過度維護造成的資源浪費或者防止因維護不及時引發設備故障。這種科學化決策延長了管廊及內部設備、入廊管線的使用壽命。
二、實現資源數據協同匯集
以往各部門在綜合管廊管理中各自為政,當出現問題時也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溝通協調。而綜合管廊監測系統將這些分散的資源數據進行協同匯集。以物聯網傳感器實時采集溫濕度、結構位移、氣體濃度等關鍵數據,實現跨部門信息的無縫對接與實時同步。借助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自動整合并可視化呈現監測數據,使規劃、建設、運營等部門能夠基于統一信息基準開展協同工作,消解信息不對稱帶來的溝通障礙與決策滯后問題。
面對突發災變場景,綜合管廊監測系統的應急響應優勢更為凸顯。系統內置的智能預警機制,能夠在災害發生瞬間觸發預警報警機制,自動向消防、安監、電力等多部門推送預警信號。同時基于遠程實時監測的功能,各部門可直觀掌握現場情況并快速制定聯合處置方案,實現專業力量的高效協同與快速響應。
綜合管廊監測系統作為地下城市生命線的“智慧大腦”,讓城市管理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之中也逐漸變得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