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網常見的漏損點及應對策略
城市供水系統晝夜不停地將水源輸送至千家萬戶。而隨著時間推移,供水管網在地面壓力、氣候變化、施工擾動、材料老化等多重作用下,可能會產生肉眼難以察覺的滲漏。這些滲漏點早期看似微不足道,但若得不到及時處理,后期輕則造成水資源浪費,重則誘發地基塌陷、道路破損甚至大范圍供水中斷,影響著城市的正常運轉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針對這一問題,不僅要了解常見的漏損點在哪些位置,更需要采用更及時的監測手段等加以應對。

一、常見的漏損點
1.管道接口處
無論是球墨鑄鐵管、鋼管還是PVC管,接口部位始終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區域。密封圈老化、安裝不當或地基沉降,都會導致接口處出現微小裂縫。漏點早期可能僅表現為滲水,而隨著水壓沖刷,裂隙逐漸擴大。
2.彎頭、三通及閥門周邊
彎頭、三通及閥門周邊不僅承受流體壓力,還承擔管線方向轉換、流量調控等功能。金屬件的腐蝕、焊接處的細微缺陷、閥門填料的松動,都可能成為滲漏源。尤其在老城區,由于設施使用年限較長,閥門及三通部位問題頻發。
3.外部因素造成的隱性破壞
施工機械誤傷、地震振動、地面凍脹等突發性因素,常常在短時間內造成管壁破裂或微孔滲漏。這些突發性漏點因無規律可循,檢測難度更大。

二、應對策略:科技賦能下的智慧守護
WITBEE?萬賓科技?智能漏損監測儀 EN201 - LK作為供水系統的“聽診師”,融合了噪聲與振動雙重感知技術,避免了單一頻帶限制,能夠實現遠程實時聽音監測。當管網發生漏水時,管壁與水流摩擦會產生獨特的聲音信號,它可以精準捕捉這些細微的聲音變化,迅速將采集到的聲音信號通過5G/4G通訊傳輸至平臺,如同將“病情”及時傳達給“醫生”一般。
平臺則扮演著“智慧大腦”的角色,運用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對傳輸過來的聲音信號進行分析和處理。它能夠主動完成漏水信號的識別,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生,準確判斷出“病癥”所在。一旦確認漏點,平臺會在地圖上直觀呈現漏點的位置,仿佛為維修人員點亮了一盞明燈,指引他們快速找到問題所在。同時,還會同步發送報警通知,確保工作人員能夠第一時間知曉并采取行動,從源頭提高漏損處理的及時性,實現對供水管網的智慧守護。
供水管網的漏損問題是一場需要時刻保持警戒心的挑戰,智能漏損監測儀便代替人工做到實時、高效、精準,保證水源安全、穩定的傳送到千家萬戶,守候著城市的發展和安寧。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