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為歷史古建提供數字化守護
歷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其保護工作關乎文明傳承與城市記憶。近年來,在城鎮化加速與極端天氣頻發的雙重壓力下,歷史建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數據顯示,76.7%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結構損傷,其中因維護缺失導致的木質構件腐朽率高達43%,而自然災害造成的年損毀率較十年前上升了28%。
國家和地方政府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持續強調著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和修繕。今年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持續開展歷史城區老建筑活化利用,《山東青島老城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正式印發,也標志著青島老城區的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邁入了新的階段。除了政策的支持之外,科學技術的發展也為歷史建筑的監測和養護工作提供著更多的幫助。其中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參與成為守護歷史建筑的重要技術手段。
一、數字化守護:建筑結構監測的技術革新
WITBEE?萬賓科技?古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是綜合運用傳感器技術、信號傳輸與處理技術、數據分析與智能算法等,對建筑結構的工作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和評估的系統。它就像為歷史建筑安裝了一套 “智能體檢設備”,通過在建筑關鍵部位布置各類傳感器實時采集建筑結構在各種荷載作用下的響應數據,感知著建筑結構的每一個細微變化,判斷建筑結構是否處于正常的運營狀態之下。
系統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和科學的模型算法,對采集到的建筑數據進行深度解析與運算。當其監測到建筑某部位的變形量、應力值等關鍵指標超出預先設定的安全閾值,系統會在瞬間觸發預警機制并自動向管理者發送精準的預警信息,為管理者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生命線保護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據。
二、預防性保護:從被動維修到智慧養護
傳統"病發就醫"式的維護模式正在被顛覆,古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投入使用革新了歷史建筑養護模式,以自動化監測全面替代傳統人工巡檢的諸多局限。這個系統長期積累的海量監測數據,為監管單位提供了制定科學合理養護計劃的堅實基礎。監管單位借助這些數據深入洞察建筑結構在不同季節、不同環境因素影響下的變化規律,進而提前規劃養護工作的時間節點、具體內容以及重點關注區域。比如在雨季來臨前,對建筑的屋頂、墻體等易滲漏部位進行預防性檢查與維護;在大風季節前夕,針對建筑的外立面裝飾、門窗等防風薄弱環節開展評估與加固。
古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強大的數據整合與實時共享功能也是一大亮點。它能夠將各類監測數據進行有機整合,并通過先進的5G/4G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數據的實時共享。文物保護單位借此可與其他相關部門、科研機構以及建筑維護企業建立緊密的數據交互機制。各方基于這些共享數據共同開展深入研究與廣泛討論,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歷史建筑養護體系。
古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與智慧城市建設深度融合,為歷史建筑的保護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讓歷史建筑將得到更好的保護、文化價值得到更好的延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