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讓基礎設施 “健康指數” 一目了然
在新型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我國城市規模持續擴張,也伴隨著基礎設施承載壓力的與日俱增。據住建部統計:全國超半數城市存在基礎設施老化、超負荷運行等問題。面對城市安全運行的各項挑戰,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作為新型城市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正通過技術創新增強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工作的戰斗力。
一、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設背景
2025年3月2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召開2025年城市體檢工作部署視頻會。會議指出要準確把握城市發展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增強做好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建立起“體檢發現問題、更新解決問題、評估實施效果、推動鞏固提升”的閉環工作機制。
我國城市基礎設施也普遍存在"歷史欠賬"問題:建成20年以上的老舊管網占比達35%,其中約12%存在嚴重腐蝕;部分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僅為1-3年一遇;橋梁隧道等結構設施中超期服役比例達18%。這些"帶病運行"的設施如同城市肌體中的"定時炸彈"。再加上傳統城市管理模式存在三大痛點:部門間數據壁壘導致"信息孤島";監測手段落后造成"感知盲區";應急響應機制滯后形成"處置延遲"。
二、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的“戰力”解析
WITBEE?萬賓科技?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助力管理者精準摸清基礎設施底數與風險點,扎實筑牢數據根基。在全面的基礎設施普查進程中,系統如同一位嚴謹的 “數據收集員”,對城市中的各類基礎設施進行地毯式排查。從縱橫交錯的地下管網到連接城市各處的橋梁、隧道,再到星羅棋布的供水、供氣設施等,建立起一個龐大而精準的城市基礎設施數據庫。
同時系統如同一位專業的 “醫生”,可以對城市基礎設施展開全面的風險評估,實現了對地下管網、橋梁、隧道等關鍵設施運行狀態的全面感知、自動采集、監測分析、預警上報,以及從依賴人力的人海戰術轉向依靠科技的智慧預防。它通過綜合分析基礎設施的運行數據、周邊環境因素等多維度信息,精準定位城市基礎設施的風險源。例如對于地下管網可能因老化、腐蝕、外力擠壓等因素成為風險源;橋梁則可能由于長期承載過重、結構損傷等情況存在風險,使城市逐漸成為更加安全、更具韌性的有機生命體。
城市生命線監測預警系統通過全域感知、智能預警、精準處置的技術手段,為城市體檢與城市更新工作的順利推進帶來強大動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