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采樣到智能預警:水文監測如何靠信息化“先知先覺”?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水文監測大多依賴人工觀測和階段性采樣。工作人員蹲守在河邊,手動量取水位、取樣分析水質,再將數據整理上報。這樣的方式雖然樸素,但緩慢、零散等問題也顯而易見。隨著如今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洪水暴雨、干旱斷流都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一條河流或一片湖泊的命運。有時等工作人員把數據匯總出來,危險可能已經發生。而信息化的價值所在在于,它不僅能夠實現數據自動化采集、存儲,更意味著對數據的智能化分析、預警。

一、水文監測如何邁向信息化
1.自動化感知:布設配套的傳感器,彌補人工的間歇采集局限,實現全天候、連續的“觀察”。
2.實時化傳輸:通過5G/4G通信技術,讓數據不再停留,而是瞬時上傳到云端。
3.智能化分析——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等,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可能存在的危險。
4.可視化展示:讓復雜的監測信息在“一張圖”上動態展現,管理者一眼即可掌握全局。
5.主動化預警:不僅要發現問題,還要觸發報警,便于管理者及時排澇、開閘泄洪等應急措施。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WITBEE?萬賓科技?水環境綜合治理監測系統脫穎而出,貫穿“采集—分析—預警—決策”的全流程。

二、讓科技落地
水環境綜合治理監測系統涵蓋監測水位、流速、水質、降雨、氣象等多參數的傳感器。比如雷達水位監測儀可以不受泥沙和漂浮物干擾,精準監測水位變化;智能水質監測儀則能實時檢測COD、氨氮、溶解氧等指標。通過分布在河道沿岸布設,實現24小時的巡檢“模式”。所有傳感器的數據都會實時傳輸到云平臺,保證信息傳遞的速度與可靠性。
在指揮中心的屏幕上,河湖的水位曲線、雨量分布、水質狀態等會同步呈現。管理者無需等待下屬逐級匯報,只要看一眼大屏,就能“先行一步”判斷哪個區域可能出現洪水,哪里需要立即進行“救援”。比如,當河道水位在短時間內出現突然上漲的趨勢,系統會立即判斷是否存在洪澇風險并發出預警。對于水質突變狀況,它也能快速識別污染并進行反向的溯源,預防“黑臭水體”蔓延至更廣泛的區域。
水環境綜合治理監測系統以一張無形卻強大的數據網絡,織牢城市與河湖流域的安全防線,把威脅城市生命線的災害風險降低到最小。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