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高橋大橋正式建成通車,橋梁監測系統如何把脈橋梁安全
2025年9月28日,世界橋梁史上又迎來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橫跨貴州省貞豐縣與關嶺縣的六安高速花江峽谷大橋正式通車。這座大橋無論橫向跨度還是縱向高度都刷新了世界紀錄,成為貴州六枝至安龍高速的重要樞紐。

在城市飛速發展的當下,這些宏偉的橋梁也不再只是跨越江河溝壑的工具,更是支撐城市經濟運行與社會發展的“大動脈”。因此,橋梁一旦出現裂縫、位移甚至垮塌等問題,影響的不只是車輛通行,更可能是城市的穩定、社會的安寧。于是,如何在橋梁漫長的服役周期中,科學、實時的記錄橋梁的“生命體征”,城市保證橋梁安全、可靠的必答題。
一、橋梁的“生命曲線”
橋梁的運營期像是一個不斷“衰老”的過程。就像人體會隨年齡增長而出現心血管或關節問題,橋梁在風吹雨打、車輛碾壓中,也會在各種作用下出現累積疲勞與損傷。
1.應力作用:車輛荷載長期作用在橋面,使鋼索、混凝土產生疲勞,微小裂縫、形變等隱患可能逐漸擴大。
2.環境侵蝕:雨水、濕氣、酸性物質的侵入,會導致鋼筋銹蝕,削弱橋梁自身的承載力。
3.溫度變化:晝夜溫差和四季更替,可能使得橋梁產生反復伸縮,影響橋梁主梁、支座等位置的結構穩定。
4.突發事件:地震、泥石流或船舶撞擊等意外沖擊,也可能瞬間改變橋梁的受力狀態。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在悄然改變橋梁的“健康指數”。如果缺乏更精準、高效的監測與評估,許多隱患可能在肉眼察覺前就已積累至危險水平。WITBEE?萬賓科技?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對此拿出了“殺手锏”,它用數據搭建橋梁“健康檔案”,成為橋梁安全養護過程中的“秘密”武器。

二、以數據為引,筑牢安全防線
在以往的橋梁管理中,主要依靠定期檢查,即專業人員通過觀察、拍照、記錄來發現病害。這種方式雖能發現顯性問題,但存在幾個突出局限:
1.監測周期長,無法實時掌握橋梁的健康狀態;
2.隨機性強,檢查人員不可能一時之內完成全部的橋梁檢查工作;
3.對微小隱患的識別度不足,需要等損傷特別明顯后才能發現。
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卻可以彌補上述的缺陷,通過實時采集橋梁的位移、沉降、傾斜、索力、應力、加速度、振動頻率、溫濕度等數據,實現對橋梁動態的實時感應。其配套的4G/5G通信網絡、邊緣計算技術等,更可以對龐雜數據進行實時處理、分析、傳輸,讓管理部門隨時“聽見”它的脈搏、“看到”它的狀態。當任意一項指標超出預警閾值時,系統更能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之上完成自動預警,幫助管理者判斷安全風險,并為其進行搶險和維護爭取了充裕的時間。
正是在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守護下,橋梁的每一次微小形變等都可感知,也讓風險在醞釀之初便被發現,為人們的出行和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