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構監測系統在線給房屋做“全身體檢”!
在我們的認知里,“體檢”通常是屬于人的專屬詞匯。血壓、心電圖、血糖指標……這些健康數據幫助醫生發現隱患,給出身體養護的建議。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日常居住的房屋、辦公的大樓、城市的橋梁時,會發現它們同樣也有“健康”問題:裂縫、沉降、應力集中、鋼筋銹蝕。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建筑也能像人一樣接受“全身體檢”,并且還是在線、實時、智能化的體檢。
WITBEE?萬賓科技?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把建筑看作有生命的“個體”,通過傳感器、數據采集與分析、系統平臺,對其結構狀態進行長時間、實時化的監測,讓疾病在剛剛出現之時便被察覺和治療。

一、建筑也會“生病”
事實上,沒有哪一棟建筑可以真正免疫時間與環境的考驗。
1.老化:建筑材料會隨著年限退化,混凝土會碳化,鋼筋會銹蝕。
2.環境侵蝕:地震、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都會給建筑帶來沖擊。
3.使用負荷變化:改造、承載量增加,都會讓建筑超出設計工況。
這些看不見的“病癥”在無聲無息間積累。等到外觀出現裂紋、滲水,甚至出現沉降、坍塌時,損失已經無法挽回。而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意義,就在于將“被動救治”轉化為“主動預防”。

二、在線體檢模式大變樣
在線體檢模式的出現,讓建筑“健康管理”的理念變了樣。建筑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將傳感器深植于梁柱之間、鋼筋之內,仿佛在人類的血脈里安置了無數探頭,能夠不間斷地感知每一絲應力的波動。裂縫是否正在擴展、混凝土是否在呼吸濕氣、整棟建筑是否在風力下出現輕微晃動,這些肉眼難以察覺的細節,全都會被精準記錄并數字化。就像我們做動態心電圖時,那一條條連續而精細的波形能揭示心臟隱匿的節律異常,建筑的“在線體檢”同樣能揭示隱藏在龐大結構中的疲勞與暗傷,甚至在深夜里也不會松懈。
當所有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實時傳輸至系統中,它能夠以比人工更快、更全面的方式給出預警信號和一份關于建筑健康狀態的“體檢報告”。這樣一來,建筑就真正擁有了與人類健康管理相似的模式——不僅能自述當下的狀況,還能提醒未來的風險。對于運營方來說,他們能夠用科學數據去判斷何時加固、何時維修。
當每一棟房屋都在進行在線化的“全身體檢”,我們所在的房屋不僅堅固,還會更健康。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